欢迎访问特色小镇资讯网! 登录  添加收藏
当前所在:首页 > 小镇会展

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争当排头兵

时间:2025-07-28 14:52:27  作者: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时隔十年,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目标,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不折不扣落实好“一个优化、六大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原则,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我们将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坚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努力把城市建设成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层级、全覆盖的公共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市政公用设施网等“七网”建设行动,完善城市给排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年底前完成投资411.9亿元。不断优化城市骨架路网和干支路级配,着重打通断头路、疏通瓶颈路,有序推进城市快速路建设。积极发展立体停车、智慧停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对外共享,缓解停车难,优先补齐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房子”。围绕“好地段、好设计、好建造、好配套、好服务”,强化标准引领与政策保障。对新出让的优质地块全部按照“好房子”标准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建设条件意见书,从源头上落实高品质住宅的相关指标要求。树牢“用户思维”,探索建立群众看得懂、能体验、可感知的“好房子”评价体系。发挥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全省住房品质实现系统性提升。

  持续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坚持“一小区一对策”,尊重群众意愿,聚焦“三个革命”,合理确定改造内容、改造方案和建设标准,深入挖掘小区内空间资源,整合小区周边零星碎片化土地,在老旧小区内及周边建设完善小区停车、充电、消防、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增设助餐、家政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今年高质量完成844个小区、13.7万户开工改造任务,力争加装电梯1000部以上。

  稳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一村一策”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方式,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实施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对危旧房屋分类施策,加快拆除改造D级危险住房,通过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实施国有土地上C级危险住房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成套住房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着力提升绿色低碳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积极推进立体绿化,拓展老城区绿色空间。全面推动60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提质,开展城市绿道建设集中行动、“海绵城市+”行动,增加可渗透地面面积。推动全省基本实现整县(市、区)制雨污水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严格执行准Ⅳ类标准。

  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全部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83%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78%设计标准,到2025年年底,全省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596.7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能效水平分别提升30%、20%以上,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标准体系,完善分类设施建设,加强分类宣传培训,不断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到今年年底各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以上。大力推广绿色慢行,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空间及路权,城市新建、改造道路红线内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空间比例不低于30%。

  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着力提升魅力颜值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我们将转变城市发展动力,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把城市打造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魅力空间。

  保护城市“凝固”历史。全面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工作,将有价值的古街巷、老建筑及时纳入保护名录。落实“微更新”“微改造”理念,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开展街区修复、历史建筑修缮,创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使老街区、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打造传承经典、激发创意的城市文化地标,让“凝固”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

  打造特色魅力空间。尊重城市形态与自然山水格局,围绕城市广场绿地、山河湖海、标志性地段和建筑物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景观节点。加强建筑设计,繁荣建筑创作,深入挖掘山东建筑文化特质和文化基因,创作体现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建筑作品。高水平设计建设一批城市空间,融入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红色文化,增强城市特色空间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活力和辨识度。

  彰显城市人文关怀。着重关注残障人士、老年人、少年儿童等城市特殊群体需求,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在住宅和公共建筑出入口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公共活动场地、道路等户外环境建设达到无障碍设计要求。聚焦“一老一小”,在细节、细微之处下功夫,针对城市中心区域用地空间有限实际,通过变更用途、改造空间、设施配套等方式,把就餐、活动、医养等功能集中到一起,增强便利度和安全性。

  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着力提升智慧管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我们将转变城市工作重心,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擦亮新时代“山东城管”品牌,推动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健全完善智慧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一委一办一平台”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构建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加快省市运管服平台对接和数据汇聚,推动市级“城市大脑”向县(市、区)赋能,支撑县域智慧化管理和服务需要,实现上下协同、一体联动。

  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拓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加快配置物联感知设备和信息化平台,实现燃气热力、供排水、道路桥梁等运行状态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以数字化全方位贯通市政公用网络,形成“一网统管”的格局。

  开展智慧住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住区结合完整社区建设,实施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与管理。充分利用现有各类信息化平台,对物业服务、环境、生活服务和政务服务等相关数据进行有效采集,为社区治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鼓励建设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桩等公共配套设施,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及安全管理水平,打造便利、健康、安全、和谐的智慧住区生态圈。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我们将转变城市工作方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构建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

  强化城市安全发展基础。加强城市灾害风险评估,鼓励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普查,综合分析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数据,健全地下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有机衔接的管廊系统,推进管线入廊,不断提高管线建设体系化水平和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消除城市发展安全隐患。深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广泛开展预防高坠、违规电气焊和违规施工、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外包施工“四项整治”,持续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整治”等专项方案落实,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效。加快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坚持“线上+线下”“监管+服务”相结合,落实落细智能化安防措施,推动建筑施工领域智能化替代。

  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应对灾害风险的抗逆力、复原力。深入开展燃气安全治理“十大攻坚”巩固提升行动,从严深化推进燃气管道设施更新改造、厂站安全管理、整治第三方破坏等重点任务。加快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整治易涝积水点,提升机动化强排能力和洪涝灾害抗御能力。科学实施抗震防灾规划,完善隔震减震工程质量全生命周期查验监管机制,建设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热点关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特色小镇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特色小镇资讯网 zix.tsxzxc.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05977号-194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